时间: 2025-04-07 14:06:59 | 作者: 产品中心
她是德艺双馨的晋剧表演艺术家,开创了晋剧史上的一个流派,她也成为晋剧青衣行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她是诲人不倦的梨园教育家,弟子众多,她为晋剧艺术培养出一批中坚力量;她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文联副主席、山西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在晋剧的流布地区,王爱爱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在当代山西戏曲界,王爱爱的影响可谓无与伦比;在晋剧青衣行当中,王爱爱更是独领风骚。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来自《警世贤文·勤奋篇》中的警句,用在王爱爱身上再恰当不过了,这句话可以说是王爱爱一生的写照。
1940年6月,王爱爱出生在山西省榆次一个梨园世家。奶奶筱桂花是当时晋中—带小有名气的晋剧名伶,在观众中享有较高声誉。爷爷王金奎承班多年,也是一位在晋剧界有影响的人物。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王爱爱7岁便踏进了梨园的门槛,开始跟奶奶学艺。大概是奶奶从爱爱身上看到了灵性与希望,所以她对爱爱的要求很严格。每天天不亮,奶奶就带着爱爱到城端脚下练嗓,从 5 点多练到 8 点多,回来休息一会儿,吃点早饭,便又开始教唱段,一唱就是一上午。奶奶的唱腔训练为爱爱以后的成长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奶奶要求爱爱唱时要吐字清楚,要让别人能听懂,每个字,每句唱词都要反复地练。有时爱爱唱半天也唱不好,奶奶气急了就会打她。奶奶虽然讲不出什么高深的理论,但对她的要求很严格,有时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除了唱功,她还得学习各种身段和把子功。每天下午是她练功的时候。练跑圆场时,奶奶用一条带子把她的双腿绑在一起,她在前面跑,奶奶在后面跟,跑慢了奶奶就会踩了她的脚,步子大了她又会摔倒。晚上睡觉,她要把两腿轮换着抬起垫到头下,像枕枕头一样枕着,苦练腰,腿功。天天如此,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春夏秋冬从不同断。那时的爱爱最渴望的一件事就是睡觉,她从来不和小朋友玩,因没有时间,她的时间被奶奶安排得满满的,有一点空闲她就想去睡觉,她太累了。这种传统的严格训练,使王爱爱饱尝了学艺的艰辛,却也为她以后成为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样严格的训练下,一年之后,爱爱已能有模有样地演出一些折子戏了。8 岁那年,爱爱成了榆次新生剧团一名随团学习的小演员。9岁时,她开始登台演出,开门戏唱的是《拜月》《杀庙》。在奶奶的悉心指教下,她先后学会了《游西湖》《樊梨花》等剧目,并且很快唱红了晋中一带。13岁那年,奶奶走了。奶奶把她带入了梨园门,领上了红氍毹,教给了她严谨认真做事,踏实诚信为人的生活态度,以后的路就靠爱爱自己走了。
1956年,王爱爱转人榆次专区人民晋剧团,16岁的爱爱带艺投师到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程玉英的门下。在剧团,她相继演出了《教子》《明公断》《樊梨花》《回龙阁》等很多传统剧目,她那清脆高亢的唱腔响遏行云,被观众惊呼为“金嗓子”,每每赢得台下一片热烈的呼声,这时的爱爱在晋中一带已是小有名气。这一时期,她悉心求教于老师程玉英,受到程派艺术的熏陶,继承了程玉英老师“嗨嗨腔”的神韵。
1960年,王爱爱被选调到山西省晋剧青年演出团。这里集中了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冀美莲等一批艺术造诣很深的老一辈表演艺术家,也集中了一批优秀的编剧、导演、作曲和演奏家。这样的环境为王爱爱的艺术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这里,王爱爱又遇到了她艺术生涯中另一位至关重要的导师——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牛桂英。牛桂英是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涌现的晋剧青衣行的代表人物,她把自己多年积累的艺术经验丝毫没有保留地传授给了弟子。《打金枝》《含嫣》《见皇姑》《算粮》,牛桂英一出一出地教,王爱爱认认真真地学。一年以后,也就是1961年,山西省晋剧青年演出团晋京演出,王爱爱以《含嫣》《见皇姑》《算粮》等剧目声震京华,赢得了首都观众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九次进为毛主席、、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她的名声也随之飞出了娘子关。
唱戏唱红了的王爱爱也受到了其他艺术同行的关注。1963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汾水长流》,乔羽老先生写了歌词“汾河流水哗啦啦”。作曲高如星找到王爱爱,请她为电影主题歌配唱。从来就没唱过歌的王爱爱着实有些心慌,来到北京的录音棚,面对百十号人的大乐队,王爱爱不敢唱了——从来就没见过这阵势。可是来都来了,也没有别的办法啊,王爱爱只好硬着头皮完成了这次录音。王爱爱不仅戏演得好,歌唱得也很好,一曲《汾河流水哗啦啦》唱响了一个时代,唱响了全中国,此歌在当时广为传唱,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她也成为山西的骄傲。这是王爱爱一生中唯一次为电影唱主题曲。至今想起这件事,王爱爱还觉着怪有趣的。
著名歌唱家郭兰英也非常欣赏王爱爱,曾经还想把王爱爱调到北京发展,但是王爱爱觉得她喜欢的晋剧在山西,她的根在山西,况且当时院里的领导也不舍得放她走,所以她放弃了去北京发展的机会,留了下来,这一留就是一辈子。
王爱爱是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艺术家中的杰出代表。她的成功得益于老一辈艺术家的热心扶持和广大观众的鼓励,更得益于她自己有着勤奋好学,勇于创新的精神。她把程派和牛派的艺术精髓融会贯通,并加以创新,她既继承了程派热情奔放、刚劲挺拔的特点,又吸收了牛派稳健大方、委婉缠绵的风格,同时还借鉴了郭兰英老师喷口有力、民歌唱法与戏曲唱法巧妙结合等宝贵经验,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流派唱腔,她的唱腔音色甜美,音域宽广、吐字清晰、韵味醇厚,特别是唱腔尾音的润腔,灵巧多变,高低自如,在晋剧青衣行中独树一帜,逐步形成了晋剧青衣唱腔中一个崭新流派,那便是声震三晋、享誉华北的“爱爱腔”。这是一个多么亲切的称呼,传达出广大观众对她的喜爱与敬佩之情。
“四月里南风吹动麦梢儿黄……”这一段唱,想必对很多人而言都不陌生,这是晋剧《含嫣》中的一段唱腔。当年,就是这一段“四月里”,响彻了省城,轰动了京城,至今听来仍觉清新悦耳、美妙依旧,像是一首抒情民歌。这段唱能够说是王爱爱的成名之作。
成名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王爱爱,到了 70年代,她的唱腔流派更趋于成熟。这一时期,她演出了两个重要的现代戏:一个是移植自京剧的晋剧现代戏《龙江颂》,另一个是“文革”时期被错误地批为“毒草”的现代戏《三上桃峰》。这两个戏演的是新时代的人物,这与她以往演的传统戏中的人物形象不同,唱腔设计突破了行当局限,注入了新的音乐元素。她在这两个戏中的表演和演唱,更加充分显示出她的艺术才华,这两个戏标志着她的“爱爱腔”进入了一个很成熟的阶段。
但是,王爱爱没有止步不前,她仍然广泛学习、精心钻研、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承传统而不泥古,遵师法而不守旧。她走一处学一处,能者为师,师无长师,她从京剧、川剧,秦腔、河北梆子等诸多剧种,诸多流派中吸收营养,为我所用。
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王爱爱演出了30多出优秀剧目,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古代和现代中国妇女形象。她所扮演的这些角色,大都是仪态端庄大方,性情善良质朴的妇女,加之她自幼主工青衣正旦,这种行当特点促使她形成了一种沉稳大方的演出风格。她的唱和表演,从来都是不瘟不火、沉着老练,恰到好处,表现出一种落落大方的大家风范。如《打金枝》中的沈后、《明公断》中的秦香莲、《算粮》中的王宝钏、《含嫣》中的刘雪梅、《教子》中的王春娥、《金水桥》中的银屏公主、《出水清莲》中的王桂英、《三上桃峰)中的青兰等等,无论是仪态端庄的皇后,公主,还是朴实勤劳的农家女,她都以细腻、质朴的表演和清脆,婉转,嘹亮的“爱爱腔”,给观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有一首诗是这样写她的:
王爱爱在普剧舞台上独领风骚几十年,她的唱腔技艺大大地突破了前人,成为晋剧旦角声腔之翘楚;她的“爱爱腔”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为后来者争相效仿,受到广大观众和专家的普遍赞赏;她的表演艺术群众基础非常好,不仅老晋剧戏迷喜欢,年轻观众也很欣赏,很多同行也赞赏她,向她学习的人很多。可以说,“爱爱腔”传遍了千家万户,喜欢她的观众,遍及全省各个地方,各个阶层。无论是专业演员还是业余票友,很多人都在学唱“爱爱腔”,“爱爱腔”存在广泛的群众基础。
20 世纪 80 年代,一次王爱爱去内蒙古演出。演出结束后,老乡们硬是堵住车不让走,非要让王爱爱站在车顶上让他们看一下真容——大家想一睹名家的风采,想看看卸妆后的王爱爱是怎样的,想知道台上的爱爱和台下的爱爱有什么不同。王爱爱满足了戏迷们的要求,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她真的站上了车顶,面对着那一双双流露着好奇与期盼之色的眼睛,爱爱的内心感慨万千。
王爱爱多次在全省和全国获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山西电视台及中国唱片总公司曾经多次为王爱爱录音、录像,灌制唱片。1995 年,王爱爱获得了“中国金唱片”奖。中国金唱片奖是国内唱片(音像)界经批准冠以“中国”名称的权威性大奖,在海内外唱片界,文艺界很有广泛的影响。在当时,山西省也只有 3 个人获此殊荣:第一届“金唱片”获奖者是已故晋剧须生泰斗丁果仙,第三届获奖者是王爱爱和上党梆子著名演员张爱珍。
王爱爱以辛勤的劳动和出众的艺术造诣,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从唱腔、表演、念白等方面对晋剧艺术进行创造和革新,使晋剧青衣行当的表演艺术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极大地促进了整个剧种的发展,她不愧为晋剧史上—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她为晋剧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从而确立了她“晋剧皇后”的地位。
如今,王爱爱已到耳顺之年,但她仍然为晋剧事业奔诚忙碌,一天也没有闲着。幕后的王爱爱迎来了她艺术创造力高涨的又一个春天。
2008 年6月 12 日,山西省为 27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颁发证书。王爱爱名列其中,她作为晋剧的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一直身体力行,为晋剧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任何一门艺术形式要想发展,最重要的事就是培养人才,而收徒是其中一种很重要的形式。1989年,王爱爱收了第一个徒弟史佳华,之后不断有晋剧新星拜在她的门下。2007年,山西省戏剧研究会又一次为王爱爱举办了隆重的收徒仪式。
她时常和徒弟们沟通交流,她把自己的艺术经验传授给他们,同时也鼓励他们创新。她的弟子中既有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也有“红梅奖”和山西戏剧“杏花奖”获得者,他们都是活跃在当今戏剧舞台上的中坚力量。
谈到对晋剧的传承,王爱爱有自己的想法,她个人能做到的就是把自己的艺术经验倾囊相授,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对这些成年的徒弟,她要求他们把传承和创造结合起来,遵师法而不守旧,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对那些戏剧学院学生,她要求他们必继承,一招一式严格按照传统程式,因为他们的基本功还不扎实,还没有能力出新。作为山西戏剧职业学院的名誉院长,几年来,她几乎天天去学校,一有时间就给那些孩子们辅导,同他们交流,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如果你现在问王爱爱还担任着什么社会职务,她最愿意说的就是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名誉校长一职,她觉得她在这里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教授学生,发展教育、弘扬晋别是她永远的追求。传承晋剧,提携后学,她对晋剧事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王爱爱任山西省文联副主席、山西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曾任第八,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她还担任着山西省晋剧院名誉院长、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名誉院长、山西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等社会职务。由于她对晋剧的突出贡献,她还被评为全国劳模,全国三八红旗手、山西“十大女杰”。
她是怎样面对这些荣誉的呢?她说:“我这一生知足了,我虽然在晋剧表演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国家给了我这么大,这么多的荣誉,我知足,真的知足了。”话很平凡,但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她说,她虽然老了,但是尽量多做点事吧,为晋剧事业多出一分力,也不辜负国家和社会给她的这些荣誉。
虽然她已经从台前退到了幕后,但是我们还时常能在一些重大的社会活动和公益活动中看到她的身影。在“山西四大梆子交响演唱会”上,以及汶川地震后山西省晋剧院举行的赈灾义演上,王爱爱的表演依然是风采不减当年。
最后,我们用王爱爱的艺术感言作为本文的结束语:艺术是我心中的挚爱,观众是我心中的上帝,弟子是我心中的企盼,唯善是我心中的追求。